新闻中心 分类>>

“我心中的孔繁森”主题征文丨玄先昌:亲民爱民 大爱无疆——孔繁森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APP

2025-01-09 17:25: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APP他孝顺,爱老敬老。孔繁森是个大孝子。我经常看到他给老娘端水端饭、洗脸、梳头、剪指甲、倒屎尿。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地区文化局任职期间,一年正月十五上午接到他的电话:“你们文化局有三轮推车吗?”我说:“干嘛用?”他说:“想晚上推着老娘看看花灯!”我说:“推车没有,我们有个桑塔纳行吗?”他说:“不用,我再想办法吧!”文化局门前花灯年年最好,晚饭后我出门正好碰上孔繁森推着老母亲看花灯,他边看边给母亲解说,90多岁的老娘乐得合不上嘴。

  1991年春节后的一个晚上,天特别冷。半夜12点多了,我正熟睡,听到外边有按门铃的声音,接着又听到拍门声。我意识到一定是熟人,马上穿好衣服去开门。开门后我惊呆了,原来是孔部长。进屋后他说:“我从西藏回来还没进家,在济南听克玉说,你爱人不在啦,我来看看你。”进屋坐下后,我打量孔繁森,眼里布满了血丝,显得非常憔悴,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我问他,脸上怎么搞的?他说,从马上摔下来了,没事!回家休息几天。临走时,孔繁森留下一包东西,我打开看,原来是西藏的雪莲花。这么远的路程还想着我,带着伤来看我,我非常感动,终生难忘。

  1975年10月至1976年10月,孔繁森带领我们到高唐县赵寨子公社蹲点包村。我们下乡包村,自带自行车,配备一把铁锨,经常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孔繁森从县里开会回来传达会议精神,很少在公社召开各村工作组长会,而是骑自行车到各组传达。一大早骑车跑遍各村,接着下地干活。他整天乐呵呵,不知劳累。我当年的日记都记着:“75年1月26日,孔部长去解庄参加劳动”,“12月8日到11日四天在王辛庄参加平整土地”,“8月13日中午,孔部长到蒋官屯参加二队积肥。”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和群众一起翻地、拉耙、收割、打场、挖泥塘等,出大力流大汗。

  1976年8月的一天傍晚,克玉陪同繁森部长下去检查工作,刚返回赵寨子,就见一家院子门口挤满了人。他俩把自行车放好,悄然走进门去。走过迎门墙,映入眼帘的是满院子碧绿而茂盛的韭菜,西墙根处还露出几个大吊瓜。再往里看,在菜园一隅,站着一堆人,有大队上的,也有公社里的,正围在一起商量怎么处理这满院子蔬菜。当时,在自己的院子里种菜也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有人主张把菜拔掉,有人却坚决反对,双方争执不下。群众看到他俩走进来,就问:“你们工作队评评理,这一户私自种菜,这资本主义的苗、资本主义尾巴该不该割?”繁森沉思了一会儿,平心静气地说:“请停停、停停,老百姓种点菜不容易,要拔掉很简单。我们回去商量商量。”他俩回到公社,繁森马上把杨广岳和我叫来,讨论刚刚发生的这件事情。经过讨论最终形成共识:群众在自己院里种点菜作为补充很不容易,别拔啦!接着繁森与公社领导交换了意见,保住了群众的劳动果实。那一段时间,到处刮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却没有刮到赵寨子公社。这也体现了繁森、克玉敢于担当的领导水平和亲民爱民之情。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乡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群众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年近50岁的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7.5%;国民收入超过了1.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7%。

  12月1日,我骑自行车到繁森家胡同门口,有站岗不让进。当时,我想可能繁森真从西藏回来了,因为有领导在,繁森家不让进。我就骑车返回先参加会。散会后,我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径直走向繁森家。但刚走到墙外就听到一片哭声。我加快脚步走进繁森家,看到时任聊城地委书记陈延明、聊城地区行署专员王曙光,陪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廉守昌在那里。我看到医护人员抱着王庆芝哭成一团。这才知道繁森因车祸,于11月29日去世了。我也抓住庆芝号啕大哭了一场。

  繁森牺牲后,聊城将聊城烈士陵园南厅划出,建设孔繁森纪念馆。我将平时与繁森合影交孔繁森纪念馆,赵亚军馆长将原件留馆收藏展览,另复印一套给我。在开展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中,1995年5月,中组部、中国文联组织学习孔繁森采风团到聊城。我们聊城地区文联全程陪同活动,参加了各种向孔繁森学习座谈会。中央采风团在聊城活动结束后,回到北京筹备孔繁森之歌“七一”节目。听说中央这台节目没聊城的节目,1995年6月10日,我与聊城豫剧团章兰、冀永林驱车赴京,找到中组部张全景部长协调,在节目单上增加了聊城的节目。于是以反映孔繁森爱人王庆芝赴藏看望孔繁森为主题,刘桂成编剧,章兰演唱的豫剧《啼红高原万重山》进京演出,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孔繁森1962年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部队7年,正是部队英模辈出的年代。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学习”,雷锋精神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美好品质。济南部队山东金乡人王杰,1965年6月牺牲,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山东淄博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4年5月14日病逝。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同时发表向焦裕禄学习的社论。我认为,部队大熔炉的锤炼,英模人物的影响,对孔繁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势造英雄。西藏,一是海拔高,喘气难。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人到那里第一感觉就是氧气不够。这里常年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最低能到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8级大风天气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在阿里第一位是生存。1994年春,阿里发生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孔繁森率先到措勤、改则、革吉三个海拔最高、灾情也最重的县抗灾,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长期高原反应,有天晚上他觉得身体非常难受,几乎挺不过去了,就在随身带的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留了一段话:“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并让小梁每月替他写信给母亲报平安。好在那天晚上他挺过来了。二是路途远,交通难。西藏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近8个山东省。地广人稀,1994年西口约236万。到阿里有1700多公里,到开一天会,来回要走三天三夜。路上没吃没喝,连招待所也没有,只有个兵站。三是道路窄,不安全。孔繁森每次探亲回聊城,我们总得聚一次。吃饭时他经常给我们说,县与县之间还有条公路,山间公路只能走一辆车。如果在道上碰见了两辆车相遇,两个司机就面对面问“后边多远?”,意思就是后边能错开车的那个地方还有多远。这时,总有个司机会退上几里路,让另一辆车过去。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为了阿里发展,在去新疆塔城考察口岸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繁森进藏前,请山东《祝你幸福》杂志社副总编、我山大的同学赵建国,拜托山大教授、全国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写了一副对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赵建国、宋家英夫妇在交付对联时,邀请繁森来家吃饭送行。吃完饭,繁森一边欣赏对联一边说:“老赵,这次去西藏,如有不测,过春节时,求你为老弟摆放一碗水饺、一双筷子。”家英听到这些不吉利的话,跑进内屋,泣不成声地说:“你快走吧!”

  孔繁森走啦,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30年来,每年11月29日下午,我都到孔繁森纪念馆鞠3个躬。为弘扬和践行孔繁森精神,2019年,聊城在孔繁森家乡东昌府区堂邑镇五里墩村建起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孔繁森永远活在藏族人民的心中,阿里烈士陵园他的墓前每年清明节都摆满鲜花花篮。孔繁森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全国人民为孔繁森事迹而感动。国人中凡结识繁森的人,都觉得对孔繁森的宣传,怎么宣传都不为过。墙内开花,墙内、墙外香!

搜索